成果簡介
序號 | 年度 | 獎勵名稱 | 獲獎等級 | 項目名稱 | 第一完成人 |
1 | 2019 | 共和國勛章 | 屠呦呦 | ||
2 | 2015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屠呦呦 | ||
3 | 2019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 屠呦呦 | ||
4 | 2016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屠呦呦 | ||
5 | 2015 | 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 | 屠呦呦 | ||
6 | 2011 | 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 屠呦呦 | ||
7 | 2020 |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 陳士林 | ||
8 | 201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9 | 2011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 黃璐琦 |
10 | 200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珍稀瀕危常用中藥資源五種保護模式的研究 | 黃璐琦 |
11 | 2019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注射劑和有毒中藥的安全性評價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 梁愛華 |
12 | 2019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注射劑安全性風險控制技術體系及應用 | 梁愛華 |
13 | 2019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華蟾素活性成分研究 | 邊寶林 |
14 | 2018 |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草藥國際通用DNA條形碼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5 | 2018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關鍵技術與應用 | 陳士林 |
16 | 2015 |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獎 | 華蟾素注射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機制及臨床推廣應用 | 邊寶林 |
17 | 2014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草藥DNA條形碼生物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8 | 2014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中草藥DNA條形碼生物鑒定體系 | 陳士林 |
19 | 2014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基于整合藥理學策略的中藥成分群-體內過程-藥效活性的關聯性研究 | 楊洪軍 |
20 | 2014 | 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 | 中藥炮制與藥性相關性及其飲片質量評價模式 | 肖永慶 | |
21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關鍵問題研究 | 梁愛華 |
22 | 2010 |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 | 一等獎 | 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 | 屠呦呦 |
23 | 2010 |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 | 一等獎 | 《分子生藥學》 | 王敏 |
24 | 2010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道地藥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構建 | 黃璐琦 |
25 | 2009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 | 黃璐琦 |
26 | 2007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桂枝湯解熱作用的系統研究 | 姜廷良 |
27 | 200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 | 一等獎 | 17種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規范化研究 | 肖永慶 |
28 | 2006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桂枝湯苯丙烯類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姜廷良 |
29 | 2019 | 華夏醫學科技獎 | 二等獎 | 中藥注射劑安全性風險控制技術體系及應用 | 梁愛華 |
30 | 2018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含重金屬成分的祛腐生肌藥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及療效評價的示范性研究 | 李建榮 |
31 | 2018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黃芩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機制研究 | 楊偉鵬 |
32 | 2017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整合策略的腦心通方復雜體系解析研究 | 唐仕歡 |
33 | 201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質量分級及注冊管理模式的建立 | 肖永慶 |
34 | 2015 | 中華中醫藥學會著作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 楊洪軍 |
35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商品飲片的分級方法及其質量評價 | 李麗 |
36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針對炎癥免疫網絡的中藥新藥發現方法及技術平臺建立 | 朱曉新 |
37 | 2012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 | 二等獎 | 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關鍵問題研究 | 梁愛華 |
38 | 2012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炮制改變大黃藥性的科學內涵變化規律研究 | 肖永慶 |
39 | 2012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生物力藥理學丹參組分活血化瘀機理研究 | 游云 |
40 | 2011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 楊洪軍 |
41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炎癥反應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中藥藥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朱曉新 |
42 | 2010 | 中華醫學會科技獎 | 二等獎 | 道地藥材的道地性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 黃璐琦 |
43 | 2010 |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 | 二等獎 | 《植物名實圖校釋》 | 張瑞賢 |
44 | 2010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寒熱屬性的現代科學內涵—與TRP通道蛋白相關性研究 | 隋峰 |
45 | 2010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 唐仕歡 |
46 | 2009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PK/PD的中藥復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 | 朱曉新 |
47 | 2009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梔子飲片質量評價方法及科學原理研究 | 肖永慶 |
48 | 2009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桂皮醛和芍藥苷對細胞骨架β-actin表達及構型重建的影響 | 霍海如 |
49 | 2008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藥抗氧化活性新的評價方法研究 | 楊濱 |
50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梔子飲片炮制原理研究 | 肖永慶 |
51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3S”技術的道地藥材生態評價體系的構建 | 郭蘭萍 |
52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PK,PD的中藥復方及其優化組合的方法學研究 | 朱曉新 |
53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炮制輔料醋和酒的規范化示范性研究 | 毛淑杰 |
54 | 2007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三葉木通人工繁育研究 | 黃璐琦 |
55 | 2006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肉蓯蓉繁育研究 | 黃璐琦 |
56 | 200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防治SARS中藥的篩選 | 朱曉新 |
57 | 200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基于現代空間分析技術的道地藥材區劃及資源監測 | 郭蘭萍 |
58 | 2006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青蒿和青蒿素植物資源研究 | 胡世林 |
59 | 2006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抗氧化活性新的評價方法研究 | 楊濱 |
60 | 2006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基于中風病臨床診治的證熵方相關性研究 | 楊洪軍 |
61 | 2006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一種植物藥提取物TCM9968的組成及其醫藥應用 | 王智民 |
62 | 2005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藥巴布劑基質及其制備工藝 | 劉淑芝 |
63 | 2005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珍稀頻危中藥資源調查及保護系統的建立—杜仲、肉蓯蓉保護生物學的研究 | 黃璐琦 |
64 | 200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肉蓯蓉繁育研究 | 黃璐琦 |
65 | 200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防治SARS中藥的篩選 | 朱曉新 |
66 | 2019 | 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瓜蔞質量全過程控制系統的構建 | 巢志茂 |
67 | 2017 |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 | 三等獎 | 《方藥縱橫——中藥成方制劑用藥規律分析》 | 楊洪軍 |
68 | 2016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針對炎癥免疫網絡的中藥新藥發現方法及技術平臺建立 | 朱曉新 |
69 | 2015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基于多組學整合研究策略的梔子安全性系統實驗研究 | 衛軍營 |
70 | 201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含重金屬成分傳統外用制劑的安全性研究 | 李建榮 |
71 | 2014 |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多種分離分析技術在中藥有效成分純化鑒定中的組合應用 | 巢志茂 |
72 | 2013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基于生物力藥理學丹參組分活血化瘀機理研究 | 游云 |
73 | 2011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藥寒熱屬性的現代科學內涵—與TRP通道蛋白相關性研究 | 隋峰 |
74 | 2011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藥巴布劑共性技術的適宜性研究 | 劉淑芝 |
75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復方中藥新型給藥系統的研究 | 陳燕軍 |
76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藥黏膜給藥原位凝膠制劑關鍵技術及技術適宜性評價體系研究 | 仝 燕 |
77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文革”期間中草藥運動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 | 張瑞賢 |
78 | 2011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基于系統建模的川芎成分組合與血管活性的關聯性研究 | 楊洪軍 |
79 | 2010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桂皮醛和芍藥苷對細胞骨架β-actin表達及構型重建的影響 | 霍海如 |
80 | 2010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走進<本草綱目>之門—中藥的發現》 | 張瑞賢 |
81 | 2010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決明子飲片的炒制原理及其質量評價的科學內涵 | 肖永慶 |
82 | 2009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道地藥材遺傳及環境機制研究 | 郭蘭萍 |
83 | 2008 | 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木通科木通資源調查及其質量評價研究 | 郝近大 |
84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藥抗病毒的分子機理研究 | 郭姍姍 |
85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川芎防風白芷方主成分組合研究 | 肖永慶 |
86 | 2008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不同給藥途徑的中藥復方水凝膠劑基質配方優選研究 | 張保獻 |
87 | 2007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桂枝湯苯丙烯類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姜廷良 |
88 | 2007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四個解表/清熱方藥對TLRs受體及其信號元件的影響 | 霍海如 |
89 | 200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藥材外源性有害物質安全限量的技術標準研究 | 邊寶林 |
90 | 2005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大鼠血栓形成與血瘀證病證和動物模型的研制 | 梁愛華 |